第13章 李如彘
A+ A-

  早在十一月初一,也就是登基称帝那一天,朱由桹便迫不及待地向天下士民,正式宣布了他的名讳不再是之前的“朱由榔”,而是“朱由桹”。

  对此,许多朝臣们虽然感到不解。

  但有一说一,这新名字,既有“朱”,也有“由”,还有“木”,的确也是符合太祖皇帝他老人家,当年定下的取名规范。

  既然符合祖宗之法,于是,诸臣子便也没有多少人前去劝谏。

  至于皇帝之所以改名的理由,在朝臣之间隐约流传着这样的猜测:圣上之所以改名,把“榔”改为“桹”,去掉形似耳朵的“⻏”,就是为了表达他不听群臣谏言的决心……

  从锦衣卫口中听到朝野流传的这个说法之后,朱由桹一笑了之。

  在他看来,朝臣们越是反对他不听谏言,就越说明他做对了!

  在正式向大众宣布,自己的名字从“朱由榔”改为“朱由桹”,而且这改名没有遭遇来自朝臣的太大阻力之后。

  生命不息,作妖不止的朱由桹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王莽、武则天这类的“古之帝王”身上吸取了先进经验的朱由桹,有一天实在是闲的发慌。

  于是,他便突发奇想,下令给一批人改了姓名。

  “传朕诏令,把丁魁楚的姓名改为丁鬼畜,把王弘祖的姓名改为王灭祖。”

  丁魁楚和王坤再次被鞭尸,这显然是皇帝陛下依然没有忘记他那刻骨铭心的杀兄之仇。

  其实,有一说一的话,朱由桹也并不确定朱由楥到底是不是丁魁楚毒杀的。

  毕竟,那些所谓的证明丁魁楚下毒谋杀朱由楥的证据,都是朱由桹伪造的。

  但这个不给丁魁楚、王坤翻案的态度,朱由桹觉得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不然的话,从丁魁楚那里拿过来的大笔钱财,他花起来心里不踏实。

  “我大明前建州卫龙虎将军,叛将奴尔哈赤,本为我大明宁远伯李成梁之子。

  然而,他打小福薄,甫一出生便为生父所遗弃,从此被女真人收养,于是他便自以为是女真人,甚至长大后还一路混成了女真人的酋长。

  成为了女真人酋长之后,数典忘祖的奴尔哈赤欲壑难填,于万历四十六年,起兵叛乱,开始祸乱辽东,祸害大明,自此成为了不忠不孝的大逆不道之徒。……”

  “……不过,俗话说的好:爹就是爹,儿就是儿。

  虽然奴尔哈赤自小被父遗弃,但无论如何,这父子纲常不能变,奴尔哈赤绝对不能忘记亲生父亲的生育之恩。

  所以,依朕看,他还是应当把姓给改回去。

  朕听闻奴尔哈赤在女真话中有‘野猪皮’的意思,再加上宁远伯李成梁的儿子都是如字辈的,所以,……”

  “传朕诏令!把东虏老酋长奴尔哈赤的姓名,改为李如彘!”

  这显然是身为大明皇帝的朱由桹对大明前建州卫龙虎将军,这位一手制造了已经祸害大明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建州之乱的叛乱老酋长,怀有深深的怨念。这种怨念,甚至深厚到让朱由桹不惜公开造谣生事。

  既然爷爷的名字改了,那么儿子和孙子当然也要改,在朱由桹看来,这也算做一条龙服务。

  “传朕诏令,把东虏前酋长黄台吉的姓名,改为李黄狗!”

  「黄台吉等于黄太等于黄犬等于黄狗」。这是皇帝陛下想这个名字时候的脑回路。

  “传朕诏令,把东虏小酋长福临的姓名,改为李祸临!”

  这显然是取了一个反义字,和王莽前辈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有异曲同工之妙。

  “陛下英明!”

  在朱由桹发布完这一系列给别人改名的命令之后,坚决拥护朱由桹一切决定的大理寺少卿王化澄,便第一时间跳出来,带头称赞朱由桹的决定。

  并且,王化澄随后还替朱由桹详细阐述了一番皇帝陛下这样的决定,是如何维护了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如何狠狠地打击了建奴的嚣张气焰,是如何激励大明士民救亡图存的斗志……。

  然而,除此之外,与其有旧的丁鬼畜和王灭祖,他却是一个字也没有提到。

  朱由桹高高地瘫痪在龙椅上,俯视着下面侃侃而谈的王化澄,那可真是绿豆看王八——越看越顺眼。

  在他看来,这王化澄的确是个很懂事的,虽然之前其与丁魁楚和王坤关系颇深,为官也不甚清廉。

  但丁王二人身死以后不久,王化澄就变了性子,不但亲自来和自己请罪,说他之前贪污都是因为攀附丁王而迫不得已,还主动把大量家财都偷偷上交给自己,并保证以后一定清廉做事。

  朱由桹回想起在群臣如同疯狗一般劝谏他的时候,总是王化澄不顾众人的白眼,勇敢地站出来维护他的决定。

  于是他便大方地原谅了王化澄,不仅原谅了他,而且在登基之后,还将其由广东巡按升官为大理寺少卿。

  很多至少表面正直的朝臣,对王化澄这样阿谀媚上的奸佞小人很是不齿,但因为给别人改名这是皇帝天经地义的权力,再加上近日来他们对圣上一些不当行为的劝谏,没有一个被圣上接受,他们的心中也很是有些丧气……

  总之,最终仅仅有寥寥一两个朝臣前来劝谏,说朱由桹这种行为太过于儿戏,简直就是贻笑大方。

  但他们战斗力薄弱,连王化澄都没有辩过。

  对于这样的结果,朱由桹很是满意。在他看来,臣子劝谏君主的过失,的确是理所应当的。

  但他朱某人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时候,臣子还来劝谏他,那就是臣子的过错了。

  既然臣子犯了错,那么,就需要王化澄这样没有犯错的臣子来帮助君主拨乱反正。

  ……

  虽然,喜欢作妖的朱由桹,总是能整一些让朝臣们眼前一黑的活。

  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在做正经事情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至少在目前,他总归是还没有被文武百官们公认为是昏聩之君。

  在即位之后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朱由桹就做了许多事情。

  朱由桹派遣使者前往四川,意图向同样面临清军严重威胁的张献忠申明华夷之辩,夷夏之防,以求尽可能争取招安大西军,与之联合抗清。

  这个时候,朱由桹便不再像对待丁魁楚那样,一直喋喋不休他那不共戴天的杀兄之仇。显然,朱由桹对于张献忠乱楚之时,他那死于乱军的三个兄弟,进行了选择性遗忘。

  虽然朱由桹知道这个子时空的历史校正系数比较高,等到使者到达四川之后,张献忠大概率就已经挂了。

  但在他看来,张献忠那个不能以常理度之的大混球挂了之后,被清军重创的大西军残部,在清军和明军的双重威胁之下,才理应更容易被大明招安。

  朱由桹还考虑到自从去年十二月云南沙定洲叛乱之后,至今已经近一年。

  在这一年时间之中,沙定洲占据了昆明,洗劫了黔国公府,沐天波被赶到楚雄苟延残喘。若是没人援救的话,沙定洲占据云南恐怕是迟早的事情。

  若是沙定洲这土司的图谋得逞,成为割据云南的云南王,恐怕会大大增加云南与内地的离心倾向。

  万一云南那地方再出现一个南诏国或者大理国之类的玩意儿,那将来会是一个更大的麻烦。

  总之,考虑再三,朱由桹还是觉得就像主时空那样,由大西军入滇平定沙定洲比较好。毕竟,大西军虽然都是一帮流寇,但总归也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军队。

  况且,孙可望这厮虽然是流寇出身,但经营能力却是一流的,他治理百姓的能力吊打沙定洲,因此大西军入滇,对于云南各族老百姓也是一件好事。

  于是,朱由桹嘱咐使者,若是大西军同意招安,可以封大西军首领为滇国公,其余三四个重要头目可以封侯,命招安后的大西军前往云南平定沙定洲叛乱。

  使者虽然有些纳闷,为什么圣上的嘱托是封流寇首领为国公,而不是指名道姓地封张献忠为国公,但他终究也没有多问。

  在朱由桹看来,被清军重创过的大西军残部,要想打败沙定洲并且安定云南,最起码也得需要二三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已经足够他北伐收复两京,驱逐李清,再造朱明了。

  到了那个时候,他占据全国绝大部分领土,还有着大明皇帝的名义。

  这种形势下,那些只有云南一隅之地的大西军余孽,就算想要效仿吴三桂降而复叛,也不可能翻的起大风浪了。

  好吧,虽然相比于奉行“联虏平寇”策略的弘光君臣,朱由桹要强一些,但他确实也强的不多。

  作为大明朝皇帝,已经彻底实现自己“朱家人”身份认同的朱由桹,虽然可以暂且以抗清大局为重,来主动尝试和这些农民起义军联合抗清,但他心中对这些农民起义军多少还是有所芥蒂的。

  毕竟他桂王一系的老巢衡州就是被张献忠这帮人给端了的。

  除了大体在总体战略上奉行“联寇御虏”这样的策略之外,朱由桹尽可能在生活作风上也能够以身作则。

  他提倡节俭,不立东厂,不公开选宫人,不修建宫室,来到广州之后,只是把广州都指挥使一家从府衙中赶走,然后朱由桹带着一家老小搬进去,就此以广州都司署为行在。

  至于广州都指挥使一家去哪里住,这不是朱由桹关心的问题。

  朱由桹还下令禁止行在中的宫眷使用金银玉等各种器皿,只可以使用瓷器、瓦器、铜器、锡器等,不允许使用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只可以使用普通布帛……

  由于每天吃麒麟丸的缘故,朱由桹精力异常充沛,一天只睡一两个时辰便可以完全不困。

  自从王坤死后,司礼监便一直没有新的掌印太监,司礼监,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朱由桹现在有绝对忠诚的海宋人作为铁杆支持者,自然不会想着去依赖一帮宦官来平衡朝廷势力。在朱由桹看来,宦官还是老老实实地当家奴伺候人就行了,不应当来干预国家政事。

  向来为司礼监代行的批红大权,现在已经完全由朱由桹亲自掌握。虽然朱由桹的过去之一——朱由榔因为自幼失学、从未读书的缘故,不大认识字,但他的另一个过去——郎明良,曾经是中国古代史博士,当然是有一定的文献阅读经验。

  所以,总得来看,朱由桹是能够认识繁体字的。虽然他用毛笔写字写的很丑,虽然有些太过复杂的字他还是不会写,但对于批红来说,这总归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精力旺盛的朱由桹,一天工作十个时辰都一点也不觉得累。既然有这样的实力,他自然要向他的老祖宗明太祖学习,必须要做到事必躬亲、大权独揽。

  表现的如此节俭、勤政、而且还不信重宦官的皇帝,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朝臣的好感。

  虽然,与此同时,皇帝不听劝谏这种事情也依然为群臣所诟病。

  ……

  虽然不设立东厂,但朱由桹认为监视文武百官、收集朝野内外的情报这种事情还是极其重要的。

  于是,他以赵琸为锦衣卫首领,以海宋侦察兵为锦衣卫骨干,在锦衣卫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地扩张了锦衣卫的势力。

  由于认识到国家现在正逢外敌入侵,处于危难的时刻,朱由桹命令赵琸把锦衣卫工作的重点放在情报收集上。

  尤其是沦陷区的情报收集,更是重中之重。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内,基于朱由桹的命令,赵琸向四面八方,尤其是那些被清军所占领的沦陷区,散发了数百名海宋侦察兵出身的锦衣卫间谍。

  这些海宋侦察兵出身的锦衣卫间谍,通晓所有地区的汉语方言,无论到何地,都可以很好地伪装成本地人去打探消息。

  在大明这种文盲率极高的巨大国家,不同地区操不同方言的两个文盲,很可能就完完全全没有办法去沟通和交流。

  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够操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的海宋间谍,其打探情报的能力肯定是要比不会说当地方言的间谍强的多的。

  而且,除此之外,这些海宋人间谍作为卓越的特种兵,侦查、潜伏、渗透等业务的能力都非常优秀,这也有利于他们打探敌人的动向。

  除了上述两个优势之外,这些外派的海宋间谍,最为强大的优势还是: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可以与“1号”赵琸进行心电感应,把探知到的情报即时发送给赵琸。得到情报之后,赵琸又可以甄别汇总一下,再报告给朱由桹。

  总之,这些外派的间谍,一个个都堪称人肉电报机。

  在朱由桹看来,依靠着这几百名人肉电报机作为骨干,再以自然人作为辅助,大明的情报能力就足以吊打敌人。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海外爱国华侨 第2章 众人皆醉我独醒 第3章 朱由桹的诞生 第4章 三个愿望 第5章 借我三千虎贲 第6章 “智取”丁魁楚 第7章 魁楚跌倒之后 第8章 永历吃饱 第9章 移跸广州 第10章 苏观生 第11章 登基称帝 第12章 皇帅万岁 第13章 李如彘 第14章 近卫军 第15章 东征 vip 第16章 先锋骑兵 vip 第17章 奇袭东里社 vip 第18章 再快一点 vip 第19章 大明有高达 vip 第20章 鹅埠岭东 vip 第21章 炮打李(袁)成(彭)栋(年) vip 第22章 不堪一击 vip 第23章 李成栋兵溃凤河 vip 第24章 无用武之地的排枪兵 vip 第25章 诚恳劝降朱由桹 vip 第26章 惠潮已定 vip 第27章 回家过年 vip 第28章 岁除 vip 第29章 辩论必赢朱由桹 vip 第30章 三年灭清朱由桹 vip 第31章 发行邸报 vip 第32章 朱嚣张?朱校长! vip 第33章 北伐准备 vip 第34章 推销有方朱由桹 vip 第35章 勤勉刻苦朱由桹 vip 第36章 湖南局势 vip 第37章 圆桌会议 vip 第38章 朕之萧何 vip 第39章 近卫军?合唱团! vip 第40章 投筷从戎 vip 第41章 剑指北方 vip 第42章 过犹不及 vip 第43章 朕要出奇兵 vip 第44章 日月山河永在 vip 第45章 声东击西 vip 第46章 大明王师已到 vip 第47章 广东大将叶莱 vip 第48章 小棋子 vip 第49章 穆家兄弟的选择 vip 第50章 非常好的长矛 vip 第51章 割辫 vip 第52章 秋毫无犯羽林卫 vip 第53章 何谓王师? vip 第54章 十七世纪闪电战 vip 第55章 降维打击 vip 第56章 床下有人! vip 第57章 桀桀桀桀桀 vip 第58章 弓如霹雳弦惊 vip 第59章 飞天子 vip 第60章 刘武元已被活捉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