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回 看戏文少年立志 拜师傅永奎传艺
A+ A-

第二回看戏文少年立志拜师傅永奎传艺

新村地处渭北偏僻一隅,土地贫瘠,但民风淳朴,村民除整日瞅着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穿衣艰难度日以外,并无多少喜好,唯独对秦人唱了多少朝代的秦腔情有独钟,有时候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新村有元朝修建的戏楼,遇到节假日,就唱大戏。小伙伴们就随大人去看戏。

许多在田间劳作赶牲口的人们,边劳作边赶牲口也能能吼上几句秦腔戏。

清晨乡民们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时候,会唱:“清早间奔大街前去卖画……”,车把式坐在车辕上,扬起鞭子,会唱:“有为王打坐在长安地面……”,犁地的时候,一边赶着牲口顺口会唱:“狂风儿吹动了长江浪……”,连拉犁的牛听到吼声,也会竖起耳朵,甩开尾巴,加快了步伐。干完活回家的路上,你能听到“日出东方落在西,早晚勤劳不停息……”。

晚上,远处会传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吼声。妇女在家做饭、做针线时,也会口不离曲子,大段大段地哼唱《三娘教子》《探窑》《女起解》。

看戏的时候,村里家家掩门,户户上锁,戏楼下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戏场北高南低,戏台又高达五六尺,锣鼓家伙一敲响,戏就开始了。

男人们站在下面,挺直着腰板,高仰着头往台上瞅,侧着双耳仔细听,女人们端个凳子,悠闲地坐在后面,看拿着针线,纳着鞋底鞋帮,一边做一边看。

戏场子里,烧醪糟的,炸油糕的,铲甑糕的,卖瓜子、琼锅糖的,卖花生、核桃的,啥吃的都会有,依次分布在场子外围,看戏,做生意两不误。

小孩们看戏是看热闹,浪哩转哩玩哩逛哩,看的是化妆、服装、动作。什么妖婆脸上有蝎子,家法是个木棍子,周瑜身上背旗子,穆桂英头上有翎子,平贵是个叫花子。好人坏人脸上分,文臣武将衣有别,官员百姓看头顶,穷汉公子鞋不同。

时光转眼到了光绪末年,一场异常的饥荒又降临到关中东乡一带,这次饥荒是由旱灾酿成的。这一年,干旱来得早,农历三月下旬就开始了。麦子收割上场碾打以后,天气依然是一天接一天晴朗,一月连着一月地没雨。进入六月,太阳仍然高悬天空,靠天吃饭的庄户人家,眼巴巴地看着大地裂开的口子,没有一点雨滳,谷子、糜子、黑豆、白豆、玉米,这些秋庄稼根本无法下种。持续不降的高温热得人汗流浃背,狗儿爬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喘着粗气。村南的涝池只剩下池心一点水,不几天完全干涸了,旱象一直持续到农历八月种麦子时节。着急的庄户人纷纷嚷嚷着去找村长张永奎,商量祈雨的办法。祈求龙王爷降雨人间,拯救一方百姓。村民经过协商,决定进行祈雨活动。

这一天,新村的十个自然村的群众,都自发地集中到老城村西边的龙王庙里,敬神拜佛。张永奎坐在庙内的大殿里,接待着进香祈雨的群众,看到群众差不多到齐了,只见他一甩手,走到龙王像前,点燃三支香,插进香炉作揖长跪祷告。随后,十个小伙子扛着十面杏黄色的幡旗,随着九杆火铳子的连连炸响声,敲锣打鼓,迎接雨神。跪伏在庙前广场的男男女女,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反复讷念:“龙王爷,菩萨心,黑乌梢,显真身,清风细雨救黎民。”

这时候,一群小孩也跟在大人后面,学着大人的样子,边跳边喊地祈雨。人群中一个戴着高顶帽,手持一截花棍的小孩,挥舞着花棍,指挥一群少年儿童,也加入到祈雨的行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求天天不应,敬神神不灵。肆虐的旱情不以人们的虔诚祈求,叩头膜拜而回心转意。到了十一月,还是没有落雨,种麦彻底没有了指望。进入腊月,才落了一场大雪,雪后,接着又是冰冷的寒天。又过了一个来月,随着阳气的上升,气温的回暖,雪才慢慢地融化。由于没有种上庄稼,翌年,一场饥荒给这里的庄户人家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一天晚饭后,张永奎坐在客厅屏风前的圈椅上,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蜷回来搭在椅子棱上,鞋子摆在椅子前,一手握着旱烟袋,一手抹了抹嘴巴下浓密的胡须,然后把烟袋锅子伸进了旱烟袋子,装满一锅子烟沫,抽出烟锅,把烟锅子送进嘴里,用牙齿噙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子,一手用两根指头掏出一根火柴,在盒子上一划,火着了,点燃烟沫,猛吸一口,随机吐出烟雾,又吧哒吧哒地慢慢吸着旱烟,吧哒一下烟嘴子一闪,吧哒一下,烟嘴子一闪,一张口,嘴里冒出一团一团的烟雾,吸了一阵,烟袋锅子上的烟沫红了,嘴巴离开了烟嘴子,抬头对站在身边的年轻长工万祥,不紧不慢地说:“万祥,给你说个事,你看今年小麦没苗,冬天不用追粪了,地里也没啥活儿可干,你可以回家歇一段日子。”正说着,门外有人敲门,永奎用眼神示意万祥去开门。

万祥立即走向大门,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年青人,中等个子,穿着长袍马褂,白净的脸庞,看起来很英俊,仔细一看,原来是张集贤,他领着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站在门外,万祥伸着右手说了声:“请进来吧!”集贤跟着万祥来到了永奎面前。

集贤张口问候了一声:“大叔,你老最近身体可好。”

永奎点了一下头,作以回答,然后问张集贤道:“贤侄,这么晚了,你来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没有等集贤回答又问道:“这个孩子是谁?”

集贤指着那孩子说:“他叫杨久娃,是插犁木匠杨大叔的儿子。”永奎一眼认出了这正是去年祈雨时那个手持花棍的小男孩。

张集贤接着说:“也没有什么要紧的大事,现在灾情延续,久娃外家现在口粮紧,为吃的发愁,把久娃托付在我家,吃住都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饭时添加一双筷子的事。我父亲最近忙于县城做生意,回不了家,也就顾不了家。我又要到远处读书,无法照看久娃,我们父子不在,没人管教,怕他走上邪道,因此我父亲想把久娃放在你这里,让你管教他。”

永奎一听,是老朋友的儿子,眼前就出现了老朋友的身影。

原来,久娃的父亲杨怀福是新村高家的外甥,青年时代,经常到外家走动。时间长了,结识了爱弄枪使棒的张永奎,二人都有这方面的嗜好,时间长了,交往密切起来,就以兄弟相称。

杨怀福婚后几年,添了个孩子,为了让孩子生存下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按照东府习俗,给孩子认干亲,就是拜义父母。认干爹的方法很多,有的婴儿生下后,认为第一个登门“逢生的”外姓人与婴儿有缘,便拜他做干爹;有的地方是在孩子满月那天的中午,把孩子抱出村外转游,俗称“撞道”,碰到的第一个人与孩子的父母同辈者便是干爹干娘,长辈者便是干爷干婆;也有满月那天,天刚亮时,年轻的父母就要把孩子抱出村外去,俗称“撞露水干爹”,所碰见的第一个人,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即使是个讨饭的,也得拜他做干爹。杨怀福夫妇商量了撞干亲的方法。

长久满月那天,杨怀福夫妇清晨抱着孩子,站在大门外的大路上,撞干亲,正好撞上了路过的新村富裕人家张树森,他们向张树森叙述了认亲的缘由。张树森看着杨怀福妻子怀抱的白胖胖的孩子,想到自己只有独苗集贤一人,若认了这门干亲,儿子以后也有个帮手,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在路上问明姓名、住址,三天后登门拜认。杨怀福夫妇设宴招待干亲,并以厚礼酬谢。干爹干娘要送给孩子衣服、鞋袜等礼物,还送银项圈、长命锁等贵重物品。干爹与亲家按照乡俗先给孩子起一个**名“长久”。

关中乡下人家习惯把小孩子亲昵地称作牛娃、狗娃、彦林。干大干妈也就把长久叫久娃了。到了上学年龄,又起了个学名,叫虎臣,也称大名,又叫官名,虎臣一直用到西安反围城的时候,当时镇守西安城的总司令是国民二军的李虎臣,副总司令是国民三军的杨虎城,他们两人被称作“二虎守长安”,为了明志,才在参谋蒙俊生的提议下把“虎臣”改为“虎城”。而老舅家新村人及东乡人省去臣字,亲切地称其名杨虎。

这次饥荒时间长,老舅家经济也拮据,为了不拖累老舅家,杨怀福把久娃托付给干亲张树森,自己出外给人打短工挣几个零花钱养家糊口。由于久娃经常到干大家,张树森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感觉到久娃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是块好料,若有高人指点,定能成才。他自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好友永奎练过武艺,有能力调教久娃,因此以度饥荒为名,叫儿子集贤把久娃领到永奎家里,永奎明白了树森父子的良苦用心,就爽快地答应了集贤,留下了久娃。

久娃那时虽然只有十一二岁,年龄小,到了张家,常常跟着万祥干些家务杂活,打扫庭院,掏起茅厕,给牲口圈里晒土收土,拉牲口喂草。由于久娃头脑机灵,手脚麻利,人又勤快,时间一长,深得永奎喜爱。

张永奎处在清末乱世,为了防身,跟人习武,会几路拳术,也能骑马舞枪弄棒。平时农闲的时节,常常在凌晨五更或者傍晚夕阳将近落山大地涂金的时候,骑上马在乡村的官道上溜达。兴趣来时,扬鞭而奔驰,虽然长年劳作于农田,仍然乐此不疲。遛马的时候,常常把家人万祥和久娃叫上,时间长了,久娃也看得眼痒痒的。

有一次,永奎接过万祥套好的马鞍缰绳,突然问站在身旁的久娃道:“久娃子,你骑过马没有?”

久娃说:“没有。”

永奎听了又问:“你想不想骑马?”

久娃说:“早都想哩!”

永奎说:“那好,你把那副鞍子给马套上,坐上去先跟我遛遛。”万祥从马厩里把马牵了出来,帮久娃给大红马披上鞍子,久娃拽着马鞍子才上去,学着永奎的样子,双手抓住笼头绳子,陪着永奎在官道上遛达着,永奎边走边看久娃骑马的神态,虽然是第一次骑马,竟然没有一点胆怯的样子。

走了一段路程,永奎喊道:“久娃,抓紧笼头,双脚登稳,两腿夹紧,控制好马,跟我跑!”边喊边勒缰扬鞭,先跑了起来。久娃一看永奎骑马奔腾,双脚一夹,喊声“驾”紧跟其后,两匹马在乡间大道上奔驰起来。永奎目睹久娃在马上的动作是那样的自如,心里暗暗称奇,自语道:的确是块好料。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就决意把自己所会的几路拳脚功夫传授给他。

于是在劳作之余指点他练功习武。几个好伙伴听说久娃跟上永奎习武,也就经常借故寻久娃,不时地观看,也跟着溜达,慢慢地也会几下子。

每天凌晨,永奎就把久娃吆喝起来,先让他跑步热身,在村道周围跑几个来回。为了锻炼奔跑能力,学习行伍人练腿功夫,在腿上绑上沙袋,过一段时间加重沙子重量,久而久之,久娃嫌沙子轻,特地在腿上绑上铁瓦,加重分量,进行练习。他还把练腿功的技巧传给了新村几位少年好友。由于时常奔跑,锻炼了小兄弟们的奔跑能力,为以后长期的军营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身以后,接着练习棍棒拳脚。为了练拳,久娃在后院栽了一个木柱桩,吊上沙袋,面对沙袋,握拳撞击沙袋,每天多达八百余下。

由于农家人休闲时间多,练习机会多,加之久娃的悟性高,不长时间,就学会了骑马奔驰,脚踢拳打,使枪舞棒的要领。几个小伙伴看的时间长了,也领略了些门道,特别是大哥张家俊,最喜欢拉弓射箭,还专门买了一张弓,在家里墙上设有练习的靶子,一有空就练习,技艺长进很快,其家中墙上时常挂着所练武习艺的弓箭。久娃住在永奎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天独厚,所以比小伙伴们学的快,他又利用空闲时间,把所学的拳脚功夫传授给新村这帮小伙伴。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第一回 兴隆寺僧人讲史 三义庙少年结义 第2章 第二回 看戏文少年立志 拜师傅永奎传艺 第3章 第三回 为生存饭馆打工 穷帮穷葬埋父亲 第4章 第四回 尧头镇游逛庙会 茶馆里坦荡直言 第5章 第五回 苟顺结婚当相奉 兄弟帮忙耍媳妇 vip 第6章 第六回 张家设宴过大寿 久娃仪祉聊志向 vip 第7章 第七回 祥午参加同盟会 久娃加入复汉军 vip 第8章 第八回 李盈饭馆说英雄 集贤慷概送枪支 vip 第9章 第九回 小店持枪除李桢 新村蜗居躲追捕 vip 第10章 第十回 二盈教训黄财东 久娃夜访李二盈 vip 第11章 第十一回 围陈乙剿灭高林 转澄县截获银车 vip 第12章 第十二回 住山村遭到围攻 受招编保境安民 vip 第13章 第十三 回 劫客商人赃俱在 惩劫匪杀鸡儆猴 vip 第14章 第十四回 老爷庙张庆挨枪 庄里镇云亭说情 vip 第15章 第十五回 击马顺解救人票 去河东剿灭老八 vip 第16章 第十六回 驱北兵释放散兵 赴蔡邓剿灭土匪 vip 第17章 第十七回 潼关口苟顺遇害 旌仕坊三女避难 vip 第18章 第十八回 振军令火烧张房 假堵截义释郭坚 vip 第19章 第十九回 守荆姚德全毙命 葬义弟家俊回家 vip 第20章 第二十回 率部参加护国军 陕军合击北洋兵 vip 第21章 第二十一回 响应通电反围城 东彦受命先差遣 vip 第22章 第二十二回 西山村院谈守城 张橐奉命调粮食 vip 第23章 第二十三回 兵出河南应北伐 伸吉开封结良缘 vip 第24章 第二十五回 打教士永奎坐牢 来蒲城崇义放人 vip 第25章 第二十四回 放坤相一人担当 做善事百姓称颂 vip 第26章 第二十六回 王东娃支持革命,吴西海陕北投军 vip 第27章 第二十七回 李协主修洛惠渠 东彦同州完工期 vip 第28章 第二十八回 抓教育培养才俊 回乡下看望乡邻 vip 第29章 第二十九回 扮副官解救神女 遵慈命释放腊娃 vip 第30章 第三十回 驯马夺战把身陷 皮箱铜尺存物件 vip 第31章 第三十一回 大实蒲城救人质 明轩三原修庄园 vip 第32章 第三十二回 愣娃出战娘子关 勇士平陆白刃战 vip 第33章 第三十三回 守径谈守永济城 壮士血战中条山 vip 第34章 第三十四回 昆仲前线喜相逢 兄弟抗战同军营 vip 第35章 第三十五 教导团浴血奋战 八四师处处御敌 vip 第36章 第三十六回 猛士设计抓俘虏 老兵叙说抗战事 vip 第37章 第三十七回 陕军守战张店镇 抓着骡尾渡黄河 vip 第38章 第三十八回 哥哥驻地医牲口 弟弟营部治病人 vip 第39章 第三十九回 躲搜捕喜结秦晋好 负重伤巧成结连理枝 vip 第40章 第四十回 洛宁城英雄起义 丛林里愣娃隐身 vip 第41章 第四十一回 愣娃回乡抓武装 母女妻子都帮忙 vip 第42章 第四十二回 百姓见证打永丰 村民支援解放军 vip 第43章 第四十三回 志士们归宿各异 耄耋人缅怀战友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