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回 为生存饭馆打工 穷帮穷葬埋父亲
A+ A-

第三回为生存饭馆打工 穷帮穷葬埋父亲

久娃到了十三岁那年,永奎把久娃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久娃子,你现在也不小了,应该开始自己谋生了,到外边给人帮个工,寻个零活干,可以挣一些小钱,补贴家用,减轻你父母的负担。”

久娃听了,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好的,是应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了。可是我还跟你把武艺没学好呢?怎么能离开您呢?”

永奎听了说:“现在社会到了这一步,打仗用的是快枪,武艺这门道已经不吃香了,只是能用来防身罢了。要干成一番事业,还得靠真枪实弹那些洋家伙。只要你有习武之心,到哪里都可以练习的。”听了师傅的话,久娃就爽快地答应了去干活挣钱。于是永奎与久娃的父亲商量,托人在孙镇街上给久娃谋了个烧火的干事。

第二天,久娃早早起来,告别张叔、万祥,又专程与新村少年伙伴们告别,去到孙镇街上一家孙姓人开的饭馆,给人家拉风箱,当烧火娃。开始了挣钱谋生的生活。他的主要活路是拉风箱,那时煮饭都是靠风箱向炉内送风来吹火焰的。这个烧火的活儿在饭铺中可说是最苦的了。

夏天里,太阳像个火盆,挂在空中,烤得大地都烫脚。这时候,一般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在大树下乘凉,做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或者躺在家里的凉席上,打着呼噜进入梦乡而酣睡午休,可幼小的久娃要坐在灶火前,一边不停地拉着半人高的风箱,一边不时地要往炉内搭炭,又热又闷,汗水满身,久娃光着上身不停地用搭在肩膀上的土布手巾,擦着脸上渗出的汗液,身上流下的汗水。

水开了,馍熟了,他开始擦桌子,抹板凳,扫地,倒垃圾。夏日的酷暑,烟熏火烤,艰苦繁重枯燥的劳动,使他尝到了劳动的艰辛。在饭馆,老板稍有不顺,或者老板遭到顾客的怨言,就拿他出气。他时常遭到老板的训斥、谩骂,甚至责打。这些,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这是什么世道,有钱人有权有势,耀武扬威,不把穷苦人当人看。

有一次,他忙着拉风箱,端饭上来慢了一点,食客吼道:“为什么这么磨蹭?”

他回答说:“厨房才做对。”食客见他顶嘴,扬起手,当场打了两个重重的耳光。食客的责打,老板的欺压与剥削,使他尝到了社会不公的滋味,他想:我们这样的穷苦人,如果不拼命出头,是没有活路的,一辈子要处于悲惨低下的地位。由此他慢慢生发出了反抗强暴,铲除不公平的想法。

在饭铺里,他见识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有机会听到了许多在村里听不到的消息,什么同盟会成立了,广州起义了,秋瑾就义了等等。小饭铺也为他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场所,使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在这里,他结识了孙镇的孙荷伯、孙书友,焦庄的孙苍狼,郭庄的韩世本等一群少年好友,并与他们结为金兰兄弟,经常在一起谈论社会,畅说未来,谈论各自的想法,以后的打算;倾听过往来店里吃饭的食客们议论南方孙文、黄兴革命的故事。多年以后,他曾经对部下意味深长地说:“饭铺也是我少年时期获取知识的一个学校。”

正当久娃在孙镇给人当伙计娃挣点微薄的小钱补贴家用,与父母艰难度日子的时候。

杨久娃的父亲杨怀福,是一位淳朴的农民,会做木工活,专门给人插牲口拉的犁地的犁,他做的犁轻巧、好用、耐用,是蒲城东乡一带有名的插犁大把式。由于做得一手好活,经常游乡给人插犁,有时到外家新村去的时候,常常带着儿子。就在杨家日子刚有点起色的时候,遇到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原来杨家一位族人,练了一身功夫,结交了一批有识之士,开始闯荡社会,秘密进行反满活动。他们的行为,被蒲城官府获悉,官府通缉捉拿他们,他们逃脱了。这件事株连到杨怀福,结果杨怀福也被官府捉拿下狱,因为是谋反大罪,按大清律例是死罪。

杨怀福的被捕,使得全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不满14岁的久娃身上。他辞去了饭馆烧火的干事,一面设法维持家庭生计;一面还要到县城去探视被押在县衙的父亲。过了一段时间,杨怀福被押解到省府西安关押的消息传来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作为一个农家妇女的久娃母亲没有了主意,不知该怎么办。年幼的久娃由于有着痛苦的经历,深深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对母亲说,自己要去西安打听消息,了解案情,也可就近去狱中探望父亲,照顾父亲。母亲虽觉得儿子年龄太小,不放心。可久娃坚决要去,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了。久娃背了些吃的和几件换洗的衣裳,为了防备野狗与野兽的伤害,他手里提着一根打狗棍,踏上了西去的道路。

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西安,由于经济困难,无法住店,没地方住,就来到西安二府街的蒲城会馆。掌柜的出于同情心,又念及是乡党,让他住在会馆。打听到了关押父亲的监狱,为了照顾父亲,能及时给父亲送吃的,他到监狱附近,靠给别人做小工挣钱,给会馆做些杂活,给父亲买吃的。自己省吃俭用,宁可挨饿,也要保证每天给父亲送两次饭,免得父亲挨饿受苦。

当时的清王朝,监狱制度非常黑暗,狱吏横蛮霸道,敲诈勒索盛行。如果没人照顾,很多犯人等不到宣判就饿死病死被折磨死在监狱里面。若被处死以后,家属没有出钱打点,连尸首都被狱吏扣押,此种现象,比比皆是。

这时候,有一位好心的同乡告诉他,如果有一大笔钱去贿赂当局与狱吏的话,他父亲可以在牢里免于受罪,免于处死。但是此时的杨家,遭此劫难,已经穷困潦倒,连吃的都满足不了,哪里能拿出钱去行贿。

一年以后,杨怀福被官府判了绞刑,被绞杀于西安。十五岁的杨久娃向蒲城会馆孙掌柜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把父亲的遗体固定在独轮车上。为了怕路上过村走巷被人拦住勒索钱财,他在做了伪装,掩过了一路人的耳目,一步一步地推着。道路有的地方坑坑洼洼,有些地方偏避荒凉,还有野兽出没,土匪抢劫,他顾不得这些,渴了喝几口自带水壶的凉水,饥了,啃布袋的冷漠,就这样,经过两天一夜的跋涉,步行200多里,将父亲的遗体推回甘北村。

人虽然搬回来了,却无钱安葬,这时,还是好心的乡亲们出于对弱儿寡母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愤恨不满,凑了些钱,买了一口很薄的棺木。出殡的时候,全村乡亲都参加了埋葬活动,这样总算把人草草地安葬了。

埋葬了父亲,久娃与母亲兄弟艰难地过着贫穷的日子,闲暇之余,他独自一人,常常陷入沉思之中,生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穷的穷,富的富……

通过穷乡邻出手帮忙埋葬父亲这件事,使年轻的杨久娃深受感动与启发。

他认识到,只有穷人才能理解穷人的苦楚和需要,在关键时刻伸出热诚的帮助之手。自己遇到天灾人祸乡邻相互扶持,解决了自己的困境,人人都这样相互帮助,人人都会度过难关,为了以后穷人遇事互相帮忙,应该成立了一个互助的组织来解决这些问题。他把这个想法和切身的体会讲给了几个相好的伙伴,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于是他就和平时关系较好的七户乡邻,成立了一个互助性质的组织——孝义会。约定当谁家的长辈去世、有人伤病或遇其他灾难之后,其余的人都要尽力帮助。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共同帮助度过灾难。

这样组织以尽孝作为前提,以义气为宗旨,故起名为“孝义会”。

由于杨久娃到过西安,见过世面,有见识、遇事沉着、有胆有识、常常爱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不憷头,又能体恤他人疾苦,大家就一致推荐他当首领。

孝义会成立了,他思考着,父亲的丧事,大家帮忙,才解决了问题,,要改变贫穷的境况,还得靠大家,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他想着联络更多的穷兄弟,帮助他们度过一个个难关。

父亲的遇害的情景,常常在他的脑海里萦绕着,引起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激起了他报仇雪恨的欲望,他思索着寻找着反抗的路子。

就在他苦苦寻找出路的时候,陕西同盟会领袖井勿幕先生奉孙中山之命回乡进行革命活动,井勿幕在蒲城县的学校里策动组织成立了“教育会”。该会人员因组织学生讲演,宣传**思想。遭到知县李体仁的**,逮捕了有举人头衔的教育会长常自新和一批学生,并施以酷刑。结果一个学生原斯建因刑伤过重致死。此事轰动了陕西全省的教育界和在京城的陕西籍人士,他们纷纷给以声援,要求政府惩办打人凶手。

清朝政府在强大的群众压力下,罢免了县官李体仁,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蒲城学案”。

“蒲城学案”的结果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斗争热情,也激励起杨久娃蕴藏在心里的斗志,给予怀有杀父之仇,富有反抗精神,正在寻找生存之路的杨久娃以很大的启迪。他从“蒲案”看到,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官府也可以被斗败。由此他联想到“孝义会”只帮助会员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现在应该为解除压在农民头上的苛捐杂税而斗争,为农民反抗官府恶霸的压迫欺凌而努力。他就与会员们商议,今后若有会员遇官府、地主逼捐逼债的时候,大家就一起出头,共同应对。

他带领会员进行了抗捐抗税斗争。

一天,县上派几名衙役来捕捉一位抗税的孝义会成员。杨久娃得打消息,立即组织带领正在劳作的孝义会部分成员,拿着正在劳作的农具,对如狼似虎的衙役,一顿拳棒相加,把他们打跑了。这件事在当地震动很大,附近的穷苦群众,纷纷要求参加孝义会。

这一下,参加孝义会的人多了,组织扩大了,原先结交的许多朋友都参加了。在中秋节这天召开了孝义会成员大会,参加会议的有100多人,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组织命名与今后行动问题。过去有八月十五杀**的历史传说,正好开会也在八月十五,经过协商,大家一致同意把“孝义会”改名为“中秋会”,大家推荐杨久娃当首领。

久娃接受了大家的请求。并在会上提出几条建议:“第一,今天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会就叫“中秋会”。第二,中秋会的宗旨是打富济贫,打强扶弱。第三,要严明纪律,见义勇为,不准欺凌妇女。第四,同生死,共患难,坚持到底。第五,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第六,不准泄密,破坏组织。违者开除。”他的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同意,这也就成了中秋会的章程。

为了便于领导,久娃将“中秋会”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管理。由他直接领导8名骨干成员,由这8个骨干成员再分别去领导十几人。这样“中秋会”成立后很快就形成了严密的组织系统。

组织成立了,光靠这些人不行,要有更多的人来参加自己的组织,才能造成声势,才能扩大影响力。他与主要人员商量想办法联络更多的穷兄弟,团结有志气的年轻人,推动中秋会的宗旨与义务。

于是他们开始进行联络行动了,杨久娃联络了那些人,且看下回

尧头镇游逛庙会。茶馆里坦荡直言。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第一回 兴隆寺僧人讲史 三义庙少年结义 第2章 第二回 看戏文少年立志 拜师傅永奎传艺 第3章 第三回 为生存饭馆打工 穷帮穷葬埋父亲 第4章 第四回 尧头镇游逛庙会 茶馆里坦荡直言 第5章 第五回 苟顺结婚当相奉 兄弟帮忙耍媳妇 vip 第6章 第六回 张家设宴过大寿 久娃仪祉聊志向 vip 第7章 第七回 祥午参加同盟会 久娃加入复汉军 vip 第8章 第八回 李盈饭馆说英雄 集贤慷概送枪支 vip 第9章 第九回 小店持枪除李桢 新村蜗居躲追捕 vip 第10章 第十回 二盈教训黄财东 久娃夜访李二盈 vip 第11章 第十一回 围陈乙剿灭高林 转澄县截获银车 vip 第12章 第十二回 住山村遭到围攻 受招编保境安民 vip 第13章 第十三 回 劫客商人赃俱在 惩劫匪杀鸡儆猴 vip 第14章 第十四回 老爷庙张庆挨枪 庄里镇云亭说情 vip 第15章 第十五回 击马顺解救人票 去河东剿灭老八 vip 第16章 第十六回 驱北兵释放散兵 赴蔡邓剿灭土匪 vip 第17章 第十七回 潼关口苟顺遇害 旌仕坊三女避难 vip 第18章 第十八回 振军令火烧张房 假堵截义释郭坚 vip 第19章 第十九回 守荆姚德全毙命 葬义弟家俊回家 vip 第20章 第二十回 率部参加护国军 陕军合击北洋兵 vip 第21章 第二十一回 响应通电反围城 东彦受命先差遣 vip 第22章 第二十二回 西山村院谈守城 张橐奉命调粮食 vip 第23章 第二十三回 兵出河南应北伐 伸吉开封结良缘 vip 第24章 第二十五回 打教士永奎坐牢 来蒲城崇义放人 vip 第25章 第二十四回 放坤相一人担当 做善事百姓称颂 vip 第26章 第二十六回 王东娃支持革命,吴西海陕北投军 vip 第27章 第二十七回 李协主修洛惠渠 东彦同州完工期 vip 第28章 第二十八回 抓教育培养才俊 回乡下看望乡邻 vip 第29章 第二十九回 扮副官解救神女 遵慈命释放腊娃 vip 第30章 第三十回 驯马夺战把身陷 皮箱铜尺存物件 vip 第31章 第三十一回 大实蒲城救人质 明轩三原修庄园 vip 第32章 第三十二回 愣娃出战娘子关 勇士平陆白刃战 vip 第33章 第三十三回 守径谈守永济城 壮士血战中条山 vip 第34章 第三十四回 昆仲前线喜相逢 兄弟抗战同军营 vip 第35章 第三十五 教导团浴血奋战 八四师处处御敌 vip 第36章 第三十六回 猛士设计抓俘虏 老兵叙说抗战事 vip 第37章 第三十七回 陕军守战张店镇 抓着骡尾渡黄河 vip 第38章 第三十八回 哥哥驻地医牲口 弟弟营部治病人 vip 第39章 第三十九回 躲搜捕喜结秦晋好 负重伤巧成结连理枝 vip 第40章 第四十回 洛宁城英雄起义 丛林里愣娃隐身 vip 第41章 第四十一回 愣娃回乡抓武装 母女妻子都帮忙 vip 第42章 第四十二回 百姓见证打永丰 村民支援解放军 vip 第43章 第四十三回 志士们归宿各异 耄耋人缅怀战友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