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靖难之役是如何产生的【求追读】
A+ A-

  刘宽看向朱元璋,道:“以陛下的性格,在朱雄英早夭、殿下早逝后,依旧会坚持嫡长一脉继承皇位吧?”

  朱元璋微皱着眉头,似是在思考什么,随即点头道:“不错。”

  刘宽接着道,“所以,偏向阴谋论的人认为,朱雄英死后受益最大的便是殿下次子朱允炆以及吕氏。”

  “再加上,常氏病逝后,东宫女主为吕氏,大小内务为其管辖,朱雄英亦由其照顾。”

  “所以,吕氏既有作案动机,也有作案条件。如此情况很难让人不怀疑朱雄英之死与她有关。”

  朱元璋眉头皱得更深了,问:“后世可有记载咱在雄英早夭后处置了吕氏?又或者记载吕氏在此后不久忽然病逝?”

  朱标的心高高悬起。

  他连弟弟们为争夺皇位同室操戈都不愿意见到,自然更不愿就见到吕氏为给次子争夺皇位害死长子之事。

  朱元璋的问话让他明白,若雄英之死真有问题,必会严查。

  若查出与吕氏有关,即便因此为家丑,不愿公布,肯定也会找个时间处死吕氏。

  如此,史书上多半会记载,吕氏在雄英死后不久,忽然病故。

  在朱标的注视下,刘宽摇头,“并无——太子身故后,陛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数年后,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吕氏为皇太后。”

  朱元璋道:“如此,雄英之死多半与吕氏无关。”

  朱元璋如今好几个儿子成年,因此儿媳妇很多,但已故太子妃常氏、继妃吕氏,都是他常见的,算是比较了解。

  吕氏出身书香门第,在他看来品行颇佳——否则当初也不会选为太子侧妃。

  另外,朱标与吕氏的感情虽不如原配常氏,却也是不错的。

  最主要的是,朱元璋对自己的“手眼”有信心——若真是吕氏害死了雄英,他定能查出来。

  刘宽也看出了朱元璋的自信。

  刘宽并不认识吕氏,也无意针对,但有的事他必须说。

  他道:“正因为陛下未处置吕氏,后世以阴谋论看待朱雄英之死的观点并未成为主流。”

  “不过,一部分人认为,即便吕氏并未主动谋害朱雄英,也应在此事中承担主要责任。”

  “她为太子继妃,为东宫女主,掌管内务,同时负有照顾殿下子女的责任。”

  “朱雄英为嫡长子、皇太孙,本应为照顾重点,以皇家的条件,按理讲早夭概率相对较小。”

  “结果朱雄英就那么早夭了,作为继妃、继母,她严重失责。”

  “另外,殿下英年早逝,她作为太子妃、妻子,也负有一定责任——这世上若论对殿下的了解,恐怕除了陛下、马皇后,就是她了。”

  “殿下壮年为一场风寒夺取性命,说明身体早已亏虚,至少不够健康。吕氏却似乎未察觉,至少是没有作为。”

  “对比下马皇后,不仅将陛下的诸多子女抚养得健康长大,更是让陛下不操心后宫之事——陛下能得七十高寿,与马皇后也有脱不开的关系。”

  刘宽这一番话说得颇长,而且暗藏私货。

  或许吕氏无辜,但在刘宽看来,她确实没在朱标人生中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再看后面朱允炆的表现,她作为母亲的合格程度也是需要打问号的。

  朱元璋听得微微点头。

  他觉得刘宽说得颇有道理。

  即便吕氏并未主动谋害雄英,也是对此事负有重要责任,对朱标之早逝同样负有一定责任。

  与他的“妹子”相比,吕氏身为继太子妃做得确实有些差了。

  朱标也觉得刘宽分析得有道理,但他担心朱元璋因此处置吕氏,便道:“父皇,吕氏只是一个普通女子,柔弱不能自理,掌管东宫内务有所疏漏在所难免,还望父皇不要怪罪于她。”

  刘宽看出朱标想法,便道:“我方才所言,都是后世猜测。另外,朱雄英也还没早夭,是有机会改变此事的。因此我相信,以陛下之英明,必不会因我所言罪责于人。”

  朱标闻言,感激地看了刘宽一眼。

  朱元璋则是看了看朱标,才道:“咱确实不会因一番揣测之语就处置吕氏,不过,雄英肯定不能再让她照顾了。”

  “回头让人将雄英送到后宫,咱让妹子带着。另外,标儿你也该再选两个知冷暖、会照顾人的侧妃。”

  朱元璋虽未处置吕氏,但显然对吕氏没好感了。

  朱标苦笑。

  他知道,这大概是他能为吕氏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你说咱之后允炆登基为帝,又曾说几十年后咱大明迁都燕京,莫非皇位转移便发生于允炆在位时?”朱元璋再次发问了。

  刘宽微微惊讶,没想到朱元璋如此敏锐,现在就推测出了事情的大概。

  他叹了口气,道:“陛下在洪武二十五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用生命最后的六年对其言传身教,此外为了帮他排除隐患,更是杀戮了蓝玉等不少勋臣武将。”

  “可惜,朱允炆自幼受儒生影响,待其为皇太孙时,这种影响已经深入骨髓,难以更改。”

  “他登基后,立即更改陛下诸多政策,一则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剪冗官;二则于典章制度上进行复古,主要是更改各种官府、官职及建筑的名称。”

  “关于第一点,我们后世人认为算是正确的决策,因为陛下之刑法,在后世看来确实太过严苛。”

  “至于第二点,我们后世则认为建文帝纯粹是受身边儒生影响乱搞,除了扰乱国政,并无实际益处。”

  说到这里,刘宽停下来,观察朱元璋、朱标神色。

  朱标神色复杂,看不出具体在想什么。

  朱元璋只是微皱着眉头,并无太多情绪外露。

  大约是以为刘宽说完,朱标忍不住感慨道:“允炆初登大宝,虽稚嫩了些,但知道宽刑省狱,轻徭薄赋,做得倒也不错。”

  听这话,朱元璋哼了声,道:“那你是否想过,是咱最后几年,故意在帮他清除隐患的同时,好留下这些事让他施恩?又是否想过,这第一件事是咱临终前交代于他的?”

  朱标微微愕然。

  刘宽则笑道,“陛下睿智,事实上,我们后世人确实有此类看法。因为相较于陛下之前多年的为政,最后几年掀起的刑狱着实太多,民生也不如之前好。”

  “另外,建文帝登基后做得最主要、最大的一件事,其实是削藩。”

  削藩?

  这一下朱元璋、朱标眉头都皱得更深了。

  朱元璋并非不知道将皇子封于地方病手握一定兵权的坏处,毕竟有汉之“七国之乱”、晋之“八王之乱”等史事为鉴。

  也曾有臣子向他进谏,提醒此事。

  朱元璋依旧坚持封藩,自是有他的考量。

  一则,私心认为他好不容易打下这偌大江山,自然该让自家孩子都跟着沾些好处。

  二则,相较于外姓武将,他自是更信任儿子们一些。

  三则,他担心将来大明朝廷奸臣、权臣为患,朱家江山不保。

  届时握有兵权的藩王在外,即可帮助皇帝,也可重夺朱家江山。

  当然,为了避免大明也出现“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他做了一些预防措施。

  如,不许诸亲王私自往来,藩王进京必须一个一个的来,等等。

  ‘唉,从这刘宽所言明史看来,咱的用心良苦、多番布置怕是没起到多大作用啊。’

  刘宽接着道,“建文帝虽然一登基就削藩,颇为不智,但从传到后世的记载来看,陛下之后的大明皇帝选择削藩是必然的。”

  朱元璋还以为刘宽口中的后世人也否定他的封藩政策,不禁问:“为何如此说?”

  刘宽道,“陛下故去时,分封了十几位藩王,皆掌握兵权,尤其是负责镇守北疆的九大赛王。”

  “以负责镇守大宁的宁王朱权为例,其‘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有‘节制沿边兵马’的重权,且在建文帝登基后第一次入朝后登陛不拜。”

  “另外,陛下在世时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其实对其为人并不满意,曾露出另立太子的想法,最终为大臣劝阻。”

  “我们后世结合陛下临终前给予朱棣的重大兵权,揣测陛下可能曾想改立朱棣为太子。”

  “这般情况下,建文帝登基后选择削藩就很正常了——这种种情况,估计让他寝食难安。”

  说到这里,刘宽又停下了。

  他想给朱元璋思考的时间。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朱元璋从乞丐至开国皇帝,固然属于传奇,但一生也犯过不少错误。

  在刘宽看来,靖难之役的产生,朱元璋是要负重大责任的。

  只见朱元璋一时无言,脸色却明显变得难看。

  显然,他也意识到,建文帝削藩进而引出后面的老朱家同室操戈之事,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朱标也忍不住半是劝谏、半是安慰地道:“父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儿子的话让朱元璋有点受不住,他没好气地道:“咱知道,不用你来说!刘公子,你继续讲!”

  刘宽笑了笑,道:“藩王虽然势大,但以建文帝当时的实力,其实是可以实现削藩的。”

  “可惜他本人年轻不成熟不说,身边聚集的还是一帮不靠谱的儒生。这个团队在削藩之事上屡出昏招,最终给了朱棣机会。”

  “按常理来讲,建文帝在掌握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削藩应该先难后易,以雷霆手段,直接拿下朱棣等几位他最忌惮的塞王。”

  “然而建文帝却选择了先易后难,捡软柿子捏,先废除了五位实力较弱、且有问题的藩王,即周王、齐王、镶王、代王、岷王。”

  “建文帝削藩倒没直接杀害诸王,但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

  举家自焚!

  这四个字如同重锤一样,捶在了朱元璋、朱标心里。

  两人同时想起了如今的朱柏——如今朱柏才十岁,聪明懂事,已然立下长大后要辅佐社稷、济世安民的志向。

  想到这么可爱的十二弟在历史上竟落得个举家自焚的结局,朱标都不由红了眼眶。

  他没有怪别人,而是越发的怪自己短寿。

  认为若非他英年早逝,便不会引发出这样的惨事。

  刘宽似乎没觉察到老朱小朱异样的情绪,接着道:“建文帝虽最忌惮朱棣,但朱棣当时有功无过,他又不愿担上迫害皇叔的罪名。”

  “于是,他让人将朱棣的三个儿子都带到京城作为人质,又派人明里、暗里监视朱棣,准备抓住朱棣的小辫子再动手。”

  “朱棣为保儿子性命,故意装疯,才换得儿子回到北平。”

  “虽然当时朱棣原本掌控的精锐边军都被调去了别处,身边能掌控的只有八百王府护卫,北平城外朝廷又屯有重兵。”

  “但在儿子回来后,朱棣还是果断出手,先拔除了燕王府中监视他的奸细,随后突然发兵掌控了北平城,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欢迎收藏 第2章 我和长江大桥一起穿越了! 第3章 黑色怪路,桥上怪人【求收藏,求追读】 第4章 桥上见史上最稳太子【求追读】 第5章 请刘公子上岸【求追读】 第6章 小朱试骑车,老朱欲锁桥【求追读】 第7章 强留人,问国祚【求追读】 第8章 朱标:我英年早逝?我儿雄英早夭? 第9章 靖难之役是如何产生的【求追读】 第10章 铁路也一起穿越了!【求追读】 第11章 科技与工业的力量!【求追读】 第12章 定期体检,设医学院【求追读】 第13章 朱元璋:咱废相白废了?【求追读】 第14章 军机处,婚配否?【求追读】 第15章 朱元璋:咱要开启大航海!【求追读】 vip 第16章 贤人种稻,科学科技【求追读】 vip 第17章 点鸳鸯谱,玄学穿越【求追读】 vip 第18章 手机摄魂,洪武借车【求追读】 vip 第19章 御赐豪宅,官与奴婢【求追读】 vip 第20章 春兰、夏荷、秋月、冬梅【求追读】 vip 第21章 女婢抄写员,公子初体验【求追读】 vip 第22章 古代早有香皂了?【求追读】 vip 第23章 夜难眠,刨花水【求追读】 vip 第24章 高科技,分六部【求追读】 vip 第25章 大明竟是穷死的?!【求追读】 vip 第26章 泛泛而谈,真知灼见【求追读】 vip 第27章 老朱心思,谈婚论嫁【求追读】 vip 第28章 可怜谪仙,洪武早朝【求追读】 vip 第29章 京沪铁路?【求追读】 vip 第30章 重农抑商?早朝之谏【求追读】 vip 第31章 选定婚期,入职工部【求追读】 vip 第32章 科技司院,郎中苏铨【求追读】 vip 第33章 科技司第一课【求追读】 vip 第34章 蒸汽畅想,副郎督事【求追读】 vip 第35章 会议记录,黑板粉笔【求追读】 vip 第36章 老朱评价,官吏之选【求追读】 vip 第37章 东宫私宴,驸马传闻【求追读】 vip 第38章 医疗制度,冠绝历代【求追读】 vip 第39章 诸生皆国之栋梁,怎可为卑贱胥吏? vip 第40章 诸生不应?尝为天下先!【求追读】 vip 第41章 求知求道,例行汇报【求追读】 vip 第42章 早朝打卡,只听不说【求追读】 vip 第43章 司业罢官,天问望桥【求追读】 vip 第44章 我的事发了?四个项目【求追读】 vip 第45章 诸事皆备,献望远镜【求追读】 vip 第46章 宝钞?百年之后不如厕纸【求追读】 vip 第47章 老朱眼里的纸钞【求追读】 vip 第48章 桥上有感,六合知县【求追读】 vip 第49章 改建铁场,权力在手【求追读】 vip 第50章 明初冶铁,工匠心思【求追读】 vip 第51章 两份奏章,立木建信【求追读】 vip 第52章 你在教本官做事?【求追读】 vip 第53章 公厨蠹虫,好官刘宽【求追读】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