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朱元璋:咱废相白废了?【求追读】
A+ A-

  果然,朱元璋神色变得不善,问:“怎么,咱废掉宰相和中书省难道还做错了?”

  刘宽想到了明朝后来的历史,便道:“不能说做错了吧,只能说陛下为此事付出了很多,结果却白废了。”

  白废了?

  朱标疑惑。

  朱元璋眉头则深深皱起,想到什么,便哼了声道:“难道老四那逆子登基后又恢复了中书省,重新任命了宰相?”

  之前朱元璋听闻朱棣造朱允炆的反,通过靖难之役登基称帝,都没说朱棣是逆子。

  如今怀疑朱棣恢复了中书省和宰相,便将其打上了逆子的标签,可见朱元璋对此事多么在意。

  刘宽道:“陛下废除宰相和中书省,除了对洪武年间的三位宰相都不满意,最主要还是想将相权收归于皇权吧?”

  “没想到刘公子还懂得帝王之术。”朱元璋答非所问,实际却是承认了此事。

  毕竟这城门楼上除了刘宽、朱标没有别人,有些事他不怕说出来。

  朱标是他儿子。

  至于刘宽吗,他已经动了将其变为自家人的念头。

  刘宽不知道老朱已经打上他的主意,接着道:“宰相会分了皇权,这事很明显,所以陛下后面的皇帝并没有重立中书省和宰相。”

  “但是,大明版图广大,日后还会更大,每天都不知有多少军政事务需要处理。”

  “即便有六部等职司分担,仅凭陛下与太子,每日依旧要处理许多事务。”

  “所以,自废除宰相、中书省的这一年多,陛下、殿下应该过得比以往累得多吧?”

  朱元璋不说话,算是默认了。

  朱标则感慨道:“确实要比前几年我刚练习政务时忙碌许多,我倒是没什么,只是看父皇须发斑白,每日还需要批阅那么多奏本,心中很是不忍。”

  刘宽接着这话道,“所以殿下就想尽量多处理一些政务,好减轻陛下的负担?”

  朱标略微诧异地看了刘宽一眼,道:“没想到刘公子竟如此清楚本宫的心思。”

  刘宽满脸感慨的摇了摇头,道:“殿下可知道,我们后世人往往不说你是病死的,而是过劳死。”

  过劳死?

  朱元璋、朱标一时都没听明白这个新词。

  刘宽解释道:“过犹不及之过,劳累之劳,死就不用我解释了吧?”

  过度劳累而死?

  也就是累死了?!

  老朱、小朱明白“过来死”意思后一时都露出诧异神色。

  刘宽接着道:“我们后世人认为每个人的身体潜力都是有限的,若是过度劳累压榨,便会减短寿命。”

  “外在表现就是身体越来越虚弱,非常容易为疾病所趁。而对于男子来讲,三十几岁正当壮年,按理说是精力最为充沛,对疾病抵抗力最强的时候。”

  “结果一个风寒就夺走了殿下的性命,甚至几名御医都束手无策,这难道不说明殿下身体本就虚弱到了极致吗?”

  “殿下因何身体如此虚弱呢?后世并无殿下沉湎酒色的记载,只有殿下尽心竭力分担大明国事的记载。”

  “所以我们才认为殿下是过劳死——堂堂大明第一位太子竟然被活生生累死了,可笑不可笑?”

  说到最后,刘宽有点忘乎所以,没忍住说出了一句略带讽刺的话。

  朱标此时表情古怪。

  他也觉得自己竟是被累死的,有点可笑。

  朱元璋脸色可就难看了。

  可以说,相较于之前刘宽所说的那么多事情,因他废相废中书省导致朱标过劳死之事,最让他难以接受。

  他甚至怀疑刘宽是不是仇视他的后世人,故意这么说的。

  但很快理智就让他否定了这一想法。

  因为废相、罢中书省之后,这一年多他和朱标需要处理的事务多很多是事实。

  朱标每日忙碌于国事他也都看在眼里。

  以前他只会为此事感到欣慰、高兴——在他看来,朱标如今接触的国事越多,就会越熟练,待将来他故去后,朱标皇位就做得越稳,能把大明治理的越好。

  他万万想不到,还没等他故去,朱标就会因国事繁多而过劳死!

  这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又或者是上天对他行废相之举的惩罚?

  一时间,性格执拗得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朱元璋,竟然怀疑他废相之事做错了。

  但随即他就记起,刘宽前面并未说他做错,而是说他白废了。

  那么···

  “即便如此,又如何能说咱废相白废了?”朱元璋冷硬着脸问,保留着他最后的倔强。

  刘宽回忆了下他所知的明史,道:“陛下废相之后,便感觉一人兼任皇帝、宰相之职,需要处理的事务太多,有些受不住。”

  “于是就仿照宋朝制度,设立的大学士之职辅助处理政务,对吧?”

  朱元璋闻言疑惑,“咱哪里曾设什么大学士?不过,倒是设立了四辅官来协助处理政务。”

  说这话的同时,朱元璋便忍不住思考,是不是仿宋制设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更妥当。

  因为四辅官制度依旧让他觉得国务太过繁重,需更多人辅助处理。

  但又不想将大权再分出去···

  “何谓四辅官?”刘宽问。

  他到底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对一些古代官职称呼不懂。

  朱标好心解释道:“四辅官出自周礼古制,即春夏秋冬四官——古周礼中,每官负责在一个季度中辅佐郡王处理朝政。”

  “我父皇设立的四辅官又有所不同,非是按季轮换,而是按月。”

  刘宽听了,不禁神色古怪地看向朱元璋。

  赫然发现,强力的开国君主就是不一样,简直把朝廷制度当做掌中之物,说变就变。

  先是一部设好几个尚书,如今又仿周礼设四辅官——周朝距离现在都有一千多年了吧?那时制度得落后成什么样?放在明朝怎么可能适用?

  更别说,老朱还改成一月一轮换。

  虽说是辅政官员,不存在朝令夕改之事,但轮换得这么勤快,在处理政务方面怕是都接不上趟吧?

  毕竟从京师向大明边关传个诏书,可能都需要一月以上的时间···

  一时间,刘宽忍不住在心中吐槽起老朱来,也真实感受到了贫苦出身(某些知识积累不够多)对老朱认知的限制。

  不过,他既然没听说过“四辅官”制度,只听闻过大学士,多半说明“四辅官”制度存在时间很短。

  想到这里,他便道:“我在后世,只听闻陛下为减轻国务操劳,挑选有才能的儒生为大学士用以辅政,如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等。”

  朱元璋听了这话,越发觉得该用大学士替代四辅官。

  但他还是不解,“此举如何就使得废相白废了?”

  刘宽微笑道,“陛下所设之大学士只有顾问之权,因为陛下不仅聪明睿智且治国经验丰富,对很多国事都能做到乾坤独断。”

  “然而陛下之后的大明皇帝,如建文、永乐乃至更后面的皇帝,可不是人人都有陛下之能。”

  “事实上,除了永乐等两三个皇帝外,大多数大明皇帝在处理国事方面的才能都未必及得上陛下四分之一。”

  “这种情况下,大明皇帝对原本负责顾问的大学士依赖自然越来越重,也就令大学士的权力越来越大。”

  “建文帝时,因为他要专心应对战事,便让大学士们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助手团队,专门负责处理前线战事之外的事务。”

  “待永乐帝即位后,干脆直接让诸位大学士在午门的文渊阁办公,参预机务,于是由即位大学士组成的辅政团体便有了内阁之称。”

  “此后随着皇帝对内阁依赖越重,内阁权势也越大。”

  “又因永乐之后连续两位大明皇帝都短命,使得幼年天子即位,三位大学士兼任顾命大臣之职,于是内阁权势终于凌驾于六部之上。”

  说到这里,刘宽故意停了下来。

  眉心皱出一个川字的朱元璋明显带着怒气道:“凌驾六部之上?这不就是中书省吗?老四的子孙真是短命又糊涂!”

  听见朱元璋如此骂朱棣,刘宽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又忍不住想,不知朱棣在此会是什么表情。

  可惜朱棣去年就到北平就藩去了,并不在京师。

  轻咳了声,刘宽接着道:“大约在一两百年后,大明内阁权势达到了顶峰,内阁权利最大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

  “万历皇帝十岁即位,首辅张居正联合太后、内相,也即是内廷太监之首,几乎掌控了大明官全部的权力,那时便是废帝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张居正并没有废帝,他一边悉心教育万历皇帝,一面费心改革大明诸多弊政。”

  “虽然他死后,万历皇帝对其挖坟鞭尸,废除了其改革的诸多新政,但十余年的改革以及残留的新政,依旧为大明续命几十年。”

  听到这里,朱标忍不住感慨道:“这张居正虽然权势大了些,又勾结内宫,但倒称得上救世能臣。”

  朱元璋关注的却是另一个点,问:“内廷太监之首称内相?难道我大明宦官也干政了?”

  刘宽微笑着解释,“其实永乐之后的皇帝,主要是朱棣的孙子宣德帝,便意识到了内阁分走了皇权。”

  “但他又不想取消内阁,因为事实证明,仅靠皇帝一人处理不了大明那么多国事,必须得有辅臣分担。”

  “于是他便重用宦官——宣德帝在宫内设立了专门的学堂培养太监,令司礼监则对奏本有批红之权,以对内阁的票拟之权形成辖制。”

  “宣德皇帝也是三十多岁去世,大明战神堡宗···”刘宽察觉说秃噜了嘴,赶紧止住,略带尴尬地笑道:“这后面的史事与内阁关系不大,说起来又太长,我便暂且不说了。”

  大明战神堡宗?

  老朱、小朱都敏锐注意到了刘宽最后一番话中这个奇怪的词语组合,觉得其中必然又有“匪夷所思之事”。

  不过两人如今注意力大多都在内阁一事上,倒是没急着追问。

  朱元璋想了想刘宽的一番话,终究是叹了口气,颇为不甘地道:“若如你所说,这内阁后来确实跟中书省差不多,内阁首辅则如同宰相···难道咱废相真就白废了?”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欢迎收藏 第2章 我和长江大桥一起穿越了! 第3章 黑色怪路,桥上怪人【求收藏,求追读】 第4章 桥上见史上最稳太子【求追读】 第5章 请刘公子上岸【求追读】 第6章 小朱试骑车,老朱欲锁桥【求追读】 第7章 强留人,问国祚【求追读】 第8章 朱标:我英年早逝?我儿雄英早夭? 第9章 靖难之役是如何产生的【求追读】 第10章 铁路也一起穿越了!【求追读】 第11章 科技与工业的力量!【求追读】 第12章 定期体检,设医学院【求追读】 第13章 朱元璋:咱废相白废了?【求追读】 第14章 军机处,婚配否?【求追读】 第15章 朱元璋:咱要开启大航海!【求追读】 vip 第16章 贤人种稻,科学科技【求追读】 vip 第17章 点鸳鸯谱,玄学穿越【求追读】 vip 第18章 手机摄魂,洪武借车【求追读】 vip 第19章 御赐豪宅,官与奴婢【求追读】 vip 第20章 春兰、夏荷、秋月、冬梅【求追读】 vip 第21章 女婢抄写员,公子初体验【求追读】 vip 第22章 古代早有香皂了?【求追读】 vip 第23章 夜难眠,刨花水【求追读】 vip 第24章 高科技,分六部【求追读】 vip 第25章 大明竟是穷死的?!【求追读】 vip 第26章 泛泛而谈,真知灼见【求追读】 vip 第27章 老朱心思,谈婚论嫁【求追读】 vip 第28章 可怜谪仙,洪武早朝【求追读】 vip 第29章 京沪铁路?【求追读】 vip 第30章 重农抑商?早朝之谏【求追读】 vip 第31章 选定婚期,入职工部【求追读】 vip 第32章 科技司院,郎中苏铨【求追读】 vip 第33章 科技司第一课【求追读】 vip 第34章 蒸汽畅想,副郎督事【求追读】 vip 第35章 会议记录,黑板粉笔【求追读】 vip 第36章 老朱评价,官吏之选【求追读】 vip 第37章 东宫私宴,驸马传闻【求追读】 vip 第38章 医疗制度,冠绝历代【求追读】 vip 第39章 诸生皆国之栋梁,怎可为卑贱胥吏? vip 第40章 诸生不应?尝为天下先!【求追读】 vip 第41章 求知求道,例行汇报【求追读】 vip 第42章 早朝打卡,只听不说【求追读】 vip 第43章 司业罢官,天问望桥【求追读】 vip 第44章 我的事发了?四个项目【求追读】 vip 第45章 诸事皆备,献望远镜【求追读】 vip 第46章 宝钞?百年之后不如厕纸【求追读】 vip 第47章 老朱眼里的纸钞【求追读】 vip 第48章 桥上有感,六合知县【求追读】 vip 第49章 改建铁场,权力在手【求追读】 vip 第50章 明初冶铁,工匠心思【求追读】 vip 第51章 两份奏章,立木建信【求追读】 vip 第52章 你在教本官做事?【求追读】 vip 第53章 公厨蠹虫,好官刘宽【求追读】 vip